全球各地对野生动物的宽容度各有差异。在瑞典或美国等国家,如果一匹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不论它是否造成了“困扰”,人们都会立即采取行动甚至直接杀死。而在其他国家,例如印度,对于因野生动物造成的农作物、家畜或者财产损失,人们则表现出较高的宽容度,只有在人类被野生动物袭击致死或致伤的情况下才会采取反击行动。

2009年至今,为了解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互关系,我们的研究团队和平民科学家走访了印度全国上千座村庄的7,000多户人家。我们调查了7个邦内的草原、灌木丛林地和森林周边14个地区内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情况。结果出人意料,也同样令人担忧。

低效的措施

我们发现,将近68%的居民曾与野生动物有过“冲突”;61%的人报告农作物曾遭受损害;26%的人报告家畜遭受过损失。幸运的是,人类死亡或致伤的比例较低,只有不到2%。这些数据值得关注,因为野生动物栖息地附近的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每平方公里94人到312人)。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人们为保护农田和家畜尝试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夜巡、设置篱栅、灯光驱赶、使用恐吓设备以及动物看守等,但大多数措施都于事无补。因此,必须重新评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针对减缓措施正在推进和部署的大量资金投入。

从2000年到2010年,仅在卡纳塔克邦确认的冲突事件就至少有10万起。同时,我们发现因冲突申请赔偿的人中,只有不到8.5%获得了赔偿金。这也许只是实际发生的冲突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保守地估计,仅在印度,每年因冲突而索赔的事件就超过100万起。一些地区的动物栖息地不断被破坏,而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数量逐渐恢复,物种因此分散或移居到不同地区,如此一来,人类与老虎、豹、狼和大象等大型野生动物的接触只会越来越多。

我们应该如何弥补这些损失呢?直接向遭受损失的人支付赔偿金?这一措施成败参半,只有在损失评估和资金支付都及时到位的地方才会有效。而在其他地方,这一措施的实施一拖再拖,只会造成人们抱怨连连,并且进一步对野生动物采取反击行动。

创新与适应

是否应针对易受侵扰的人类和地区实施保险制度,来保护农作物和家畜呢?但这种措施也是成败参半,仅适用于人口密集度较低、远离人群的地区。保险制度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医疗保险和汽车保险。现在则需要我们对这些保险制度加以创新,使之适用于防范和应对人与动物的冲突。

不容置疑的是,我们不能再维持现状。野生动物和人类仍然会继续共享空间和资源,这就势必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冲突。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我们几乎与野生动物没有任何关联,也不会因此遭受损失,但我们必须制定解决措施,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现如今,在亚洲和非洲,人们正在尝试多种措施,比如改善已有的赔偿制度,增加获得保险的机会,实行警告系统或者建立报告冲突事件的门户网站等。为了实现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价值,以上所有措施都需要全社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者:克瑞提·卡拉斯 Krithi Karanth是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动物保护助理科学家兼执行主任,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