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世界经济论坛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个周末就外交政策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在外媒的世界引发了不少解读。
《纽约时报》头条刊登了题为《习近平放弃韬光养晦推动大国外交》的文章。不出所料,这篇文章采取以美国为中心的立场:
习近平没有直接提到美国,但是给了华盛顿明确无误的一击。他说,“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言下之意是,中国认为,美国作为冷战结束后唯一超级大国的局面即将终结。
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也流露出同样的语气:
在一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在阐述让中国成为战略大国目标的时候,说中国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这进一步表明习近平放弃了中国长久以来一直坚持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法国媒体法新社则从南中国海争端的视角报道了这次讲话: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次重要的外交政策讲话中说,日益崛起的中国要保护其领土主权,因为中国与多个邻国有海上争端。
《金融时报》则在《习近平释放与邻国和解信息》一文中以缓和的语气表达了同样观点,但是就中国国内对于习近平主席外交政策的看法,金融时报也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读:
“我们钦佩习总书记,因为他对日本和美国与对这里的贪官一样强硬,”一名党内官员表示。他请求匿名,因为他没有对外国媒体表态的授权。
亚洲其它地区对此的反应则少了许多警惕,更多的是欢迎。罗里·梅德卡尔夫(Rory Medcalf)在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博客The Interpreter中写了一篇题为《习近平讲话:多了外交,少了蛮力》的文章,文章写到:
一个解读角度是,这次讲话系统整理了中国试图改变亚洲和全球秩序的各种雄心勃勃的外交努力,包括建立新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召开新的安全会议等。因此,这个讲话确认了中国挑战这个秩序的意图,尽管中国在挑战的时候是很谨慎的。
这次讲话也凸显了中国在如下领域的决心:保护并推进其领海主张和利益;在中国版的印度-西太平洋地区打造囊括经济、外交与安全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提高能力,保护中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
但在解读本次讲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其审慎与克制的基调,这篇讲话特别强调要传递中国“软实力”的信息。此外,讲话还强调要建立区域机制与全球性的伙伴关系网络,并提出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讲话甚至还提出要尊重国际法。
但是对于其它亚洲国家而言,中国新的外交思路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孟加拉国的一个智库成员Syed Munir Khasru在《南华早报》上就提出了一些标准:
语言与文化问题是中国投射软实力的一大障碍。积极参与社会与人类发展、分享知识,以及支援那些受到天灾人祸破坏的国家,这些都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这些都不是中国擅长的事情。
———————————————————
作者:Adrian Monck是世界经济论坛负责公共参与事务的执行董事。
图片:2014年11月24日,北京市中心。在靠近中国人民银行总部的一条金融街上,中国国旗在迎风飘扬。摄影师:Kim Kyung-Hoon/路透社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