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来有研究表明,三到五岁的儿童在主动赠与别人物品时会感到快乐。
图片:路透社/Vladimir Kornev


如果同传统经济学理论假设的一样,人主要为自身的利益所驱使,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做出一些并不会为我们带来实际好处的慷慨举动?的确,这样利他主义的行为也许会带来个人的损失。所以我们为什么会去给予呢?结论是,因为分享会使我们快乐。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就会想要分享更多,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心理学家一直认为人们喜欢“给予”胜过“拥有”。

但是,如果分享不是完全自愿的而是出于某种社会准则,我们还能在情感上有所获得吗?伍珍博士和她的同事在中国的学龄前儿童中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并且将成果发表在《心理学前沿》上。这个研究尤为有趣的是,人们经常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但人们对幼儿在这种行为中是否有情感的获得知之甚少。

在这个研究中,伍博士和她的同事对比了三岁和五岁的儿童在完成一个与小伙伴分享贴纸的分享任务时的积极的面部表情(作为度量快乐情绪的方法),在实验中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自愿进行分享,而另一组则是被要求进行分享活动。

三岁和五岁的孩子在被要求分享时都比自愿情况下进行了更多的分享,然而这样在要求下的任务并没有使他们快乐。有趣的是,两个年龄组的孩子在自愿分享贴纸时都比自己保留贴纸时表现出更加高兴。“所以,给予的动机似乎不成立。”伍博士解释说,“这也说明要求非常幼小的孩子进行分享并且希望他们感到快乐是不切实际的。”

这些发现对幼儿心理学来说是一种奇妙的洞察,同时也证明了出于某种社会规范的分享不如出于自愿而进行的分享获得的情感回馈多。伍博士认为这个成果可以指导幼儿教师培养孩子进行分享的方式。

但这个研究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伍博士注意到,“比如说,即使是在自愿分享的情况下完全排除社会规范的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给予者在被告知分享并非义务时也会感受到压力。”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是控制更多的变量来重复这个实验,伍博士表示,而且要解释为什么正反馈回路是奏效的。“我们需要实验一个慷慨的分享举动是如何带来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又促使另一个分享活动的产生。”这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

作者:Srividya Sundaresan 是Frontiers科技作家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Frontiers联合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徐嘉莹
责编:刘博睿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话题:



0

推荐

达沃斯博客

达沃斯博客

101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本博客为世界经济论坛中文博客在财新网的镜像博客。这里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人士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