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不足百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涛声已在我们耳边响起。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是制造技术和理念的突破,更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产、消费和分配的模式,并有望以深刻的和平方式重塑世界格局。

回顾历史,前三次工业革命都从欧美国家发源,并由其创新和主导。由于制度上的落后与封闭,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导致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更使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重危机。幸而,经过制度的重建与调整,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奋力追上了世界的脚步。如今,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已经全球领先,质量也已紧随最发达国家的身后,这使我们第一次能与世界主要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迎接新的变革。面对时代性的革命,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意在强化高端制造业,将中国建设为制造强国。然而,机遇永远伴随着挑战,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先,中国面临着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挑战。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发展制造业的政府规划,希望通过政策调整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增强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使得中国在已经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向更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压力下,还将同时面对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压力,原有的赶超发展路径可能会被封堵。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必须改变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状态,既要保持增长,又要转型升级,更加困难重重。此外,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传统的生产、组织和交易方式由集中向分布转变,对中国已经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战。

必须看到,更深刻的挑战存在于制度层面。工业革命的基础,首先是人类最新智力成果的运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创造鼓励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工业革命必将带来社会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在制度上必须顺应方向、做好准备,归根结底,就是要建设法治社会,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对人民来说要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做到“非禁即许”,而对政府来说,则要以“权力清单”的方式强化其监管责任,限制其权力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

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如今的中国,既面临着一般发展中国家在迈向发达过程中所需应对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自身不同的新挑战。只有全社会真正建立起统一清晰的规则,拥有对行为的明确预期,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全民的创新潜力,释放市场的旺盛活力,并最终转化为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作者:高西庆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董事长

本文由达沃斯博客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